油脂加工理论与技术团队简介
油脂加工理论与技术团队是我校重点专业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的重要研究团队之一。该团队有近60年的教学科研实践,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服务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到目前为止共培养本科生6000多人,硕士研究生200多人,他们大多成为油脂工业的优秀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本团队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5名,共计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名,注册化工工程师2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岗位专家1人,国家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1人,国家农业标准委员会专家1人。
油脂加工理论与技术团队在“六五”到“十二五”期间承担并完成国家和省部级多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尤其是制油工艺和大豆磷脂、植物浓缩蛋白等科研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中国乃至世界油脂工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近年来,承担研究课题5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制修订国家标准10项。取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8项。
研究领域
油脂加工理论与技术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油脂制取理论与技术;油脂精炼与深加工理论与技术;油料油脂加工装备与工程技术;油料油脂品质安全与检测技术;油脂工厂生产安全技术;植物蛋白资源开发利用;油料资源高效高值化利用等。
团队带头人

刘玉兰,女,1957年出生,中国民盟盟员,教授,油脂工程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工业大学油脂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粮油标准技术委员会油料油脂标准工作组副组长,中国粮油学会理事及油脂分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中国油脂》、《农业机械与粮油加工》、《粮食与食品工业》等期刊编委会委员。主要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油脂工程专业方向的教学、科研、新技术开发以及工程设计工作。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取得省部级科研成果10多项,河南省高教研究课题2项,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0多项,取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编著出版教材和著作10多部,其中《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学》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在核心期刊发表包括EI收录论文60多篇,承担国内大型油料油脂工程项目设计10多项。荣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粮油科技工作者,河南省首届百名巾帼科技带头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优秀民盟盟员,郑州市优秀教师,郑州市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河南工业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河南工业大学优秀教师,河南工业大学优秀导师,河南工业大学研究生的“良师益友”和本科生“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团队成员(团队照片)

刘玉兰(教授),汪学德(博士/教授),李桂华(教授),张永太(副教授),魏安池(博士/副教授),侯利霞(博士/副教授),马宇翔(博士/讲师),纪俊敏(讲师),张振山(博士/讲师),王动民(博士/讲师),刘华敏(博士/讲师)。
图为油脂加工理论与技术团队成员(左起:魏安池、王动民、汪学德、张永太、刘玉兰、张振山、侯利霞、刘华敏、纪俊敏、马宇翔)
科研课题与成果
近5年来,主持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20余项,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1项、国家成果转化项目2项、国家公益行业专项1项。与企业合作项目40多项。近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专利17项。在国际国内高水平期刊如Bioresource Technology,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Carbohydrate Polymers, Food Chemistry,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国粮油学报,现代食品科技等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