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科学与加工技术
以谷物及其制品为对象,研究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特性及加工过程中内外源因素的影响,探索谷物各组分及其相互作用与最终产品品质之间的关系;研究开发谷物产后减损、提质新技术、新工艺,建立谷物加工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和标准化体系。具体研究方向包括:
(1)谷物化学与品质;
(2)谷物加工理论与技术;
(3)谷物资源转化与利用;
(4)谷物加工过程中营养组分保留与重组。
2.粮食储藏理论与技术
围绕粮食产后安全储藏与减损,研究粮食储藏品质与保鲜、储粮生态与调控、储粮虫霉与防控等理论与技术,揭示粮食品质变化机理、储粮生态因子及变化与虫霉发生规律。具体研究方向包括:
(1)粮油储藏理论与技术;
(2)储粮害虫防控理论与技术;
(3)农产品加工原理与新技术;
(4)果蔬采后生理及贮运技术;
(5)农产品品质快速无损检测理论与技术。
3.油脂化学与油料精深加工
研究油料油脂化学与加工、蛋白质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理论与工程技术,揭示加工过程中油料组分与产品功能特性、油料油脂加工与产品品质提升的关系。具体研究方向包括:
(1)脂质化学与品质;
(2)油脂加工理论与技术;
(3)植物蛋白质化学与利用;
(4)油料精深加工。
4.食品科学
研究影响食品加工的物化特性,揭示典型食品加工条件下组分间相互作用及品质调控机制,探索原料特性与食品质量提升的关系,阐明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为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具体研究方向包括:
(1)传统粮油食品加工理论与技术;
(2)主食品工业化理论与技术;
(3)农产品加工原理与质量调控;
(4)食品功能成分制备与评价。
5.食品安全与营养
研究粮油食品危害风险物迁移转化、监测控制、食品营养与功能因子、膳食与健康调控、代谢综合征与干预等领域的理论与技术,揭示食品原料中危害因子的形成与变化规律,营养组分互作及代谢规律。具体研究方向包括:
(1)粮油食品营养与品质控制;
(2)粮油及其制品营养活性因子调控;
(3)粮油食品中污染物检测与控制;
(4)粮油食品加工过程中风险及危害因子分析与调控;
(5)粮油食品全产业链主要危害因子的监测与控制。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标准学制为4年,最长不超过6年。
四、培养方式和方法
1.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至少3人)负责制。指导小组负责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指导小组应组织和督促研究生经常性地参加学术研讨活动,充分发挥研究生个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研究生自学、动手、表达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2.培养过程包括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学习、学术活动、实践训练和学位论文工作等6个主要环节。
3.博士研究生应在入学后一个月内制定出培养计划。
4.培养过程环节管理:
(1)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以学术报告会的形式进行,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在博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3至第4学期内组织和实施。开题报告不得少于2万字,应全面综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参考文献不少于15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得少于总文献的50%,近五年的文献不得少于20%)。开题报告前,学生应至少提前1个月向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开题报告。学院成立评审小组,对开题报告进行审核。评审小组成员不少于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不少于三分之二,要求有跨学科和行业的专家参加。开题报告一经审查通过,应严格执行。如需变更,需研究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指导小组同意,报研究生处批准,重新开题。从提交合格的开题报告日期起到申请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得少于2年。
(2)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在第5学期至第6学期内进行。中期考核包括政治思想、课程学习、开题报告情况、学位论文工作进展和身心状况等,具体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3)预答辩 在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前3-6个月进行预答辩。申请人填写规定格式的预答辩申请表并在校内张贴预答辩海报。预答辩不通过者,必须根据考核小组提出的意见,针对课题研究工作及学位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在指导小组的督促下,作实质性的调整和改进后,根据学院或学科规定的时间再次提出学位论文预答辩申请。预答辩实施细则按学校规定执行。
(4)学位论文答辩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包括预答辩资格的申请、预答辩、答辩资格的申请、论文(双盲)评阅、答辩、学位授予及学位公示等环节。其具体要求依据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五、课程设置、学分及教学要求(见附表)
学分要求不得低于学校规定,具体要求见附表。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同《河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管理规定》,公共课、学位课70分合格。
学术交流(报告):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公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或校内学术论坛做学术报告至少2次,聆听学术报告至少10次。博士生参加学术活动后须填写《研究生学术报告记录卡》,每次撰写不少于800字的小结,经导师考查合格,给予学分,并存入档案。
实践环节:包括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科研实践指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科研课题,并有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负责某专题或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经历。教学实践指博士研究生可协助导师或学院参与硕士生、本科生的理论课程教学或实验课程教学的辅助工作。实践环节由导师审核并评定成绩,考核通过计2学分。
六、学位论文管理及学位授予条件
1.学位论文管理详见《河南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办法》,学位论文格式应与《河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格式模板》一致。
2.学位授予条件
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以第一作者在本学科相关中文核心期刊或外文期刊上,发表与学术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3篇及以上,其中必须包含被SCI收录论文。
对SCI收录论文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在SCI检索源期刊上发表1篇影响因子超过6.0的学术论文;
(2)在SCI检索源期刊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其中1篇发表在JCR一区期刊;
(3)在SCI检索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8.0。
对博士生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按如下方法折算(但不能折算SCI收录论文):
(1)博士生在读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不限名次),或一等奖(限前七名),或二等奖(限前五名),可折算为2篇核心期刊论文。
(2)省部级政府奖(省自然科学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限前五名)或二等奖(限前三名),可折算为1篇核心期刊论文。
(3)博士研究生为第一发明人获得的授权发明专利可折算为1篇核心期刊论文。
学位申请者发表的期刊论文必须以河南工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即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讯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必须为河南工业大学;除特别注明外,学位申请者必须是期刊论文的第一作者,导师为第一通讯作者。所有科研成果必须与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
获奖、专利等须提供相应证书原件;所有期刊的增刊不计算在核心刊物内;收录论文须提供检索证明。
附表:
博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方案